马克思(new)

温情中国第五季第7讲回顾 | 峰乎?岭乎?——观察中国的不同视角

发布日期:2022-05-30    浏览次数:

破解中国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关涉着用什么样的“主义”,从什么角度来审视社会、启迪智慧、指导行动的问题。本期特邀嘉宾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岭峻教授从世界思想史的璀璨星河中择选各种“主义”的代表人物,为我们揭开了观察中国问题之“主义”的庐山真面目,在比较中凸显出了“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现实契合性。

黄教授的授课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依次徐徐展开:主义的生成逻辑及其基本内涵;代表性主义的核心论断;主义的价值蕴含。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呢?其基本意涵又是什么呢?授课伊始,黄教授以“人为何需要群居而不是离群索居”为题引导大家明确主义是生成于群体生活历程之中的,是群体成员对社会客观现实所持有的看法的主观反映。因而,主义关涉着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意识形态。黄教授指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流变进程中具有不同甚至对立的意涵。意识形态的创始人法国政治哲学家特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中在褒义上运用这一概念,将其界定为“观念科学体系”,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贬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将资产阶级的虚假观念视为意识形态,曼海姆则在中性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将其理解为社会集团所拥有的从理想角度接近事实的思维方式。

接下来,黄教授介绍了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各种“主义”的核心观点。对于社会主义,黄教授认为,现今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鼻祖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构建了一个人人不受压迫、自由解放的美好社会理想,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将这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但其缺乏实现的现实路径。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在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将弗朗索瓦·基佐的阶级斗争学说贯穿其中,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找到了现实依托。同时,黄教授指出,社会主义这种美好社会理想浸润于人类文明征程之中,是世界人民追梦寻梦的渐次演进,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孔子的大同社会,都曾描摹过这种社会。在自由主义部分,黄教授分别介绍了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代表性观点,包括约翰·洛克的《政府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等。黄教授指出自由主义者的代表性言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他们宣扬“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好政府”,而事实一再告诉我们政府该管的不管往往引起社会动荡;边沁认为“要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原则”处置事物,而这往往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利益,是不正义的。此外,黄教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女权主义、生态主义等各种学说的论断。

最后,黄教授引导同学们深刻认知掌握各种主义的现实意义。正如哈罗德·拉斯韦尔所言,“依靠暴力的权利是不能持久的,因为暴力不足以维系自身以对抗竞争和不满”,维持社会安定还需要另一种软武器——思想的力量。黄教授指出,各种主义的魅力就在于此,对于政府来说,主义具有辩护功能,它能够从理论上论证一种制度构建的合法性、合理性,从而使人们自觉接受主导价值观;对于个人而言,主义具有导向作用,在主义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能使人生不迷失航向。概而言之,各种主义的出场都是为了在思想领域对现实生活进城中人的发展问题作出解答,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的、普世的“主义”。社会主义的理念与中国人民的梦想一致、与中国文化的内涵相通、与中国发展的现实契合,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坚守的“第一主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