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晚,第十一季《温情中国》系列课程于教二105 教室正式启幕。作为本季首讲,刘侣萍教授率先阐释课程特色:以 “家国情怀” 贯穿始终,秉持 “温暖你我、情系中国” 的核心理念,立足地域文化与院校特色,通过身边鲜活案例折射时代宏旨。课程设计注重团队协作与专题联动,既彰显本土人文关怀,又构建起系统连贯的思政教育体系,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思政选修精品课程。

课程回顾
随着课程背景图徐徐展开,首个历史之问浮出水面:鸭绿江上究竟架设过多少座桥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290余万志愿军将士连同装备辎重、后勤物资,如何跨越天堑挺进朝鲜?鲜为人知的是,志愿军渡江通道远不止丹东鸭绿江大桥 ——在长达380公里的江段上,自丹东至吉林临江,九座固定桥梁与十余座临时浮桥构成立体运输网络。这些承载历史重任的桥梁形态各异,公路桥与铁路桥交错,临时浮桥星罗棋布。岁月冲刷下,有的桥体虽已断裂残破,有的仍昂首横跨江面,更有桥墩木桩在激流中若隐若现,而部分遗迹已彻底湮灭于历史长河,只余文献中斑驳的记载,无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征程。

第一篇章,重点讲述为何必须出兵。1950年的朝鲜半岛风云,实为新生共和国生死存亡的命运抉择。美军介入不仅将半岛争端与台海局势推向国际化漩涡,其军机对东北边境的持续袭扰、第七舰队悍然驶入台湾海峡,更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践踏。这场立国之战的历史价值,早已超越战场胜负——它重塑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以19万忠烈的热血为墨,重书“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腾;以钢铁意志铸就民族复兴的正义丰碑。经此一役,五星红旗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严,新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实现历史性跃升。值得铭记的是,这场胜利背后,是暂缓第一个五年计划、延迟台湾统一进程的战略抉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宏阔格局。
第二篇章,详细讲述抗美援朝战役的艰难与全国上下的团结奋战。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在五大战役的烽火中重塑半岛战局。这些血肉铸就的战役,不仅将 “联合国军” 的攻势遏止于三八线,更以钢铁意志扭转战略天平。尤为瞩目的上甘岭战役与金城战役,前者以不足4平方公里的高地争夺战,诠释 “寸土不让”的钢铁意志;后者以1953年夏的雷霆攻势,在谈判桌上赢得决定性筹码。战场硝烟未散时,白山黑水间的工厂彻夜轰鸣,江南水乡的粮车滚滚北上,亿万民众以缝纫机织就军装、用木轮车转运弹药,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呐喊化作全民动员的磅礴力量。正是前线浴血与后方支援的交响,最终在板门店的墨迹里,写下了和平的注脚。

第三篇章聚焦忠魂归处。抗美援朝的烽火淬炼出无数忠骨,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和平屏障,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异国疆场。如今,国内烈士陵园的青松翠柏间,镌刻着部分英魂的姓名;而更多志愿军烈士的忠骸,仍与朝鲜半岛的山川同眠。自2014年起,中韩双方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展开跨越十一年的遗骸交接行动,981位志愿军烈士终归故土,每具遗骸的返乡,都是对历史伤痕的温柔抚慰,更是民族精神在时空长河中的接力传承。
第四篇章将视角投向鄂南大地。咸宁境内三处志愿军烈士墓,其中羊楼洞142烈士墓群以规模与完整度著称,当地政府经年修缮守护,让英魂与青山共眠;余发海老人二十年执着寻亲,用人间真情续写跨越时空的血脉联结。这片因万里茶道闻名的沃土,曾凭借山水形胜与战备基础,成为志愿军伤员的生命港湾。温泉岔路口、汀泗桥赤岗村石咀山的两处墓地,同样以沉默的丰碑,诉说着“青山有幸埋忠骨”的永恒誓言。
崇敬英雄、尊崇烈士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观念,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当我们抚今追昔,将缅怀化作奋进的力量,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崇尚英雄,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心得体会
在《温情中国》这堂课上,刘老师的生动演绎,为我们揭开了这段熟悉又陌生的历史的面纱。
在课堂上,那些英勇无畏的故事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在极度严寒下,为了伏击敌军,以战斗姿势受冻牺牲。他们的热血在冰天雪地中沸腾,为了祖国和人民,将生死置之度外。上甘岭战役里,山头被炮火反复轰炸,阵地被削低数米,战士们却凭借顽强的意志,一次次击退敌人。在缺粮少水、装备悬殊的困境下,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眼,邱少云在烈火中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他们的名字,是刻在中华民族脊梁上的不朽勋章。我相信大家对这段历史都不陌生,但似乎很少有人能时常铭记于心。作为新时代青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更应当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历史不仅仅存在于过去,更应该融入到当下及未来的生活中。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是要勇敢无畏,坚韧不拔,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以他们的爱国情怀为动力,为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抗美援朝的历史似乎离我们有些远,在我们身边也有像余发海先生这般无私奉献,照亮烈士回家之路的“平凡人”。从2005年到2025年,他用20年的执着坚守,为142位烈士寻亲,让那些在异乡沉睡多年的英灵,得以与亲人跨越时空“重逢”。寻亲之路,布满荆棘,余发海先生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只为了省出更多的钱去往全国各地帮助烈士们回家。余发海先生的事迹,不仅让烈士魂归故里,更让红色精神得以传承。他用行动诠释了对烈士的敬重,对使命的坚守。他让我们明白,那些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烈士,从未被遗忘,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在课堂上的收获三言两语是道不尽的,无论是抗美援朝的红色精神,还是余发海先生伟大的事迹,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其中的内涵,赓续传承。
——24临床医学 张倩文
《温情中国》第一课“跨过鸭绿江,魂归幕阜山”让我重新理解了抗美援朝,使我看到了这场铁血碰撞背后的感人温情。1950年6月,解放战争才基本结束,此时西藏等地还未完全解放,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一穷二白,经济急需恢复。然而仅仅四个月中国就不得不参战保护新生政权。
战事一起便是三年,无数“最可爱的人”在战场上牺牲,他们为国捐躯赴难、埋骨异国他乡。他们是伟大的,正是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范例,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保证了中国东北的主权不受侵犯,避免了在中国境内与侵略者对抗的可能。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抗美援朝战争中,许多烈士因为条件有限,只能就近埋葬在朝鲜,就连毛岸英都留在了朝鲜半岛。他们虽然未能魂归故里,但是中国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铁骨铮铮。此外,还有一部分烈士在战争中负伤回国疗养,其中湖北赤壁就接收了一部分伤员。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湖北赤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预备医院,该野战医院陆续救治抗美援朝战争前线上拉来的伤病员多达3100名,挽救了2700名伤员,但很可惜,依旧有400名伤员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他们死后就近安葬,随着时间的流逝,野战医院改制,这些烈士的信息渐渐遗失,这片墓地也逐渐被遗忘,甚至部分坟墓也因为自然原因损坏。但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的英雄。几十年后,在一位因手术后需要休养而被派遣进行调研的民警余发海的努力下,这片墓群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他多次深入山林,清理杂草,打扫墓碑,用红粉笔描摹字迹,使得烈士们得以被追认,烈士们的姓名再次被世人知晓。并且余发海还查阅县志,发送信件,最终在他的坚持下,为羊楼洞142位烈士中的133位烈士找到了家乡和亲人。他整理大量的文字资料也成为传承烈士精神的重要载体。
这场世界历史上差距空前的铁血碰撞中,志愿军用令人荡气回肠的英勇壮举彻底震碎了“东亚病夫”这副束缚中华民族百年的灵魂枷锁!
经过胜利洗礼的中华民族一扫百年的颓废之精神!一吐压抑一个世纪的胸中之恶气!激发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重新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民心凝聚成为团结一致的钢铁长城!更重塑了中华儿女丢失已久的威武雄壮之民族魂!!!
我辈青年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烈士们的遗愿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让青春在为祖国和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熠熠生辉。
——24临床医学 曾诚宸
听了这堂课,我才算真正了解抗美援朝战争。
原先,我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理解仅仅存在于肤浅的表面,只知道发生的时间,甚至并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打这场仗。但是当刘老师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抗美援朝的原因展开,从抗美援朝烈士的感人事迹延伸,从咸宁本地的抗美援朝精神收尾,这堂课真正让我感受到了“温情中国”四个字的分量。

70多年前,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即使我们才刚刚建国不久,中国人民凭借长远的眼光与坚定的信念毅然决然地跨过鸭绿江,用血肉之躯筑起坚实长城。近些年的电影也让我对抗美援朝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上,刘老师也通过长津湖战役、金刚川战役、上甘岭战役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征战之苦。“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现代的和平生活,是先辈用生命为我们搭建起来的,我们更不能忘却来时路。
课上,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归国视频让我饱受震撼。当飞机穿过水门,我明白这水是故乡的情,是亲人之思,更是家国的念。课上,我第一次了解余发海先生,通过课上的视频播放简单认识之后,我课后也去查阅了相关视频资料,从2005年开始,20年间,他从未放弃为烈士寻亲,“一个是有意义,第二个是放不下。”这让我深受触动,我无法想象是怎样坚定的意志,怎样热忱的心灵才能为这项事业燃烧余生芳华。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铭记一段历史,不再只是简单应试,而是要以史为鉴,在时代勇立潮头,带着先辈们的殷殷期许朝着更光明的未来前进。
——24临床医学 罗宇琪